石岩磊/诸葛亮非孔明
石岩磊 2020-11-04 阅读 0
 
 

作者:石岩磊 / 声音:石岩磊

《三国演义》的经典之处在于它的成功造神,最大的亮点便是神化了诸葛亮,孔明出山之前就被渲染成能治国安邦的奇才“卧龙”,刘备三顾茅庐愈加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,后来的舌战群儒、借东风、三气周瑜、空城计、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等,无不充斥着玄幻成分,诸葛亮简直就是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圣人,有些细节描写更是神乎其神,比如火烧赤壁后他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,而预先让赵云驾小船来接应;五丈原临终之前布七星灯阵续命,但被魏延无意中弄灭了灯火。

诸多玄之又玄的描绘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同时,也把诸葛亮祭上了神坛,但仔细想来其中有许多地方存疑。孔明的亮相之作就值得怀疑,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才得以见到庐山真面目,于是赶紧独身一人进去向“卧龙”讨教兴国安邦之策,对话内容便是入选现在中学课本的《隆中对》。可这次密谈的详情如何成了公开的秘密呢?它只不过是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的一篇文章罢了,史学作品完全可以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,所以诸葛亮才会预知三分天下的后事,且书中还有许多细节也经不起推敲。

诸葛亮设坛借风的故事更似是在大兴妖术,而周瑜的慨叹“既生瑜何生亮”,怎么听都像是文人的杜撰,令曹操百万雄狮“樯橹灰飞烟灭”的头等功臣是东吴的周公瑾,他何必去嫉妒一个前来搬救兵的说客呢?最能体现诸葛亮智慧的莫过于书里大肆渲染的“草船借箭”和“空城计”两个桥段,可它们全是罗贯中的移花接木之作,史学家早已证实这些虽有据可查,但都不是诸葛亮的所作所为,纯属小说作者通过张冠李戴和夸大其词的手法来凸显孔明的神奇。

然而,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比文学作品刻画的形象伟大。他的突出美德首先体现在忠义上,诸葛亮为蜀汉政权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,在辅佐软弱无能的刘禅时,他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,如果其有类似司马懿那样的二心,改朝换代易如反掌,可孔明仍兢兢业业地恪尽职守,丝毫没有逾越雷池的念头,不仅如此,他的长子、长孙也都在保卫蜀都的战斗中血洒疆场,可谓是世代忠烈。而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智在当时也无人能及。

他在执掌内政外交过程中,通过制订法典《蜀科》使蜀国走向了法制轨道,自己清正廉洁的同时严格控制宫城规模和皇陵规制,使得廉政之风盛行,他还大力兴建水利设施发展农业,积极安抚南方少数民族,从而蜀地政通人和国富民强,具备了出岐山伐魏的实力。诸葛亮还多才多艺,其前、后《出师表》《诫子书》为文学名作,他在书画方面也有造诣,其作品被后人追捧价值连城,他精通音律,不仅善抚琴,而且会制作七弦琴和石琴,并有音乐理论专著《琴经》留世,更令人称奇的是诸葛亮有多项技术发明,如木牛流马、孔明灯、诸葛连弩、孔明锁、孔明棋等,如果能申请专利并享红利的话,想必他已是富可敌国了。

那为何罗贯中对诸葛亮如此之多的丰功伟绩视而不见,非要虚拟一些不实的事例呢?大概主要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,假如他一味地对孔明歌功颂德,只会堆砌出一个勤政爱民的公仆与两袖清风的蜀地好干部形象,人们反而会觉得假模假式索然无味了,唯有那些传奇故事才会打动人心,让众人在口口相传中再添枝加叶地予以升华,最终将孔明嬗变为高不可攀的神明。可见,“罗老师”不可不谓是个讲段子的高手,所以说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诸葛亮并非孔明,他已经不是真正的自己了。

可什么又是真实?《三国演义》毕竟是部文学作品,没必要非得完全符合考据学要求,严谨无误的叙事只会抹杀一本小说名著,但类似他这样的人对塑造璀璨的中华历史绝对居功至伟,正是他们让后人乐见前史,令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。我们更愿意接受一个生动活泼出神入化的孔明,而不是一个实施严刑峻法冷酷无情的武乡侯,真相便不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后世的人们应对前人心存感激与崇敬,在满含敬仰之情中坚定了自强不息的信心。

2020.11.4
 
 
 
送 花
 
 
喜欢就送花鼓励下呗
 
往期回顾
 
石岩磊/求全不责“备”
 
石岩磊/莫贪唐僧肉
 
石岩磊/白马非马实为舟
 
石岩磊/用人就用沙和尚
 
石岩磊/食色八戒
 
石岩磊/两手相扣如初恋
抢沙发么?
点这留言,感恩分享
0 人觉得赞
 
认证会员
享播热度第1名
2131篇作品,92.5万次阅读
享播是一个文字与声音的平台,专为写作者、诵读者、阅读者搭建,这里有好听的声音,这里有优美的文字,这里还有和你一样,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(点这进入

作品版权(文字、图片、音乐)归创作者

如有问题请点这投诉